首页 > 工作动态
深耕本土文化、矢志成风化人

2016-06-15    作者:    来源:

高邮台《印象秦邮》

 

深耕本土文化  矢志成风化人

 

高邮台依托历史文化古城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积淀资源,长期自办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印象秦邮》,矢志成风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注重挖掘,不断展示人文典型

高邮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华诗词之乡。《印象秦邮》节目将高邮的历史掌故、地名史话、文物古迹、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民俗风情、美食景观、老行当和名家名作,作为节目寻找、挖掘、展示的对象,注重历史传统,突出现代特色,以润物无声方式,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1.踏访文物古迹,激发爱乡爱国

采编人员深入龙虬庄遗址、明盂城驿、清当铺、明清运河古道、镇国寺塔、平津堰遗址等14个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街古巷,采访拍摄制作播出了《百年当铺》《千年遗存平津堰》《公园礼堂的记忆》《风雨馆驿巷》等专题片,让观众通过屏幕了解家乡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保护、修缮、布展等情况。其中,《运河名城,古韵秦邮》被市政府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片。

2.讲述人物故事,启发崇文尚德

高邮历代文人众多,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明代散曲家王磐、明清重臣王永吉、清代训古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是代表。节目通过专题片等形式,选择他们的诞辰、逝世及代表作反映的时节事件等时点,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且还注重挖掘展示现当代高邮文化、文学、文艺界杰出人物的故事。2014年节目组赴山东临清等地寻访拍摄,制作播出三集专题片《明丞相汪广洋身后之谜》及《汪广洋生平简介》《汪广洋诗词作品》《汪广洋其人及其作品》(上下集),第一次全面系统介绍了高邮史上这一高官,解开“后人该如何评价、汪广洋墓葬何处、其后裔又迁往哪里”等谜团。

3.赏析名家名作,陶冶文学情操

节目邀请市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吟诵、赏析史上高邮籍名人的作品和吟咏高邮的诗词歌赋,以提高观众对本地历史和文化认知、认同。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等时节,适时播出本籍名家相应代表作,如《秦少游〈鹊桥仙〉女主角探析》《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扬州楹联鉴赏与欣赏》《桃花在诗词里盛开》等。20141月至次年2月,设立“诗意高邮讲坛”,制作播出19档,系统赏析先贤秦观、王磐、孙觉、汪广洋、俞琪等人的诗词作品,普及古典诗词吟诵鉴赏和创作知识,提升观众的文学素养和情操。

4.寻找非遗文化,引导保护传承

节目努力展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引导全社会关心其传承。先后采访高邮民歌、秦邮董糖、扬州剪纸、糖画、临泽高跷、卸甲布袋木偶戏的传承人,采访本地面临失传危机的扎花灯、吹糖人、木箍桶、桐油伞、老虎鞋、炸炒米等老行当手艺人,制播《画糖画》《巧手捏巧》《剪出的未来》《一双老虎鞋》《卸甲布袋木偶戏》《临泽高跷踩起来》越唱越响的高邮民歌》等专题片,引发观众思考关注,勾起难忘的记忆。

5.关注邮驿文化,展示邮都魅力

高邮现有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驿站,近二十来,高邮人持续举办中国邮文化节,弘扬邮文化,努力打造“东方邮都”。节目除了及时展示、跟踪重大邮事外,还注意捕捉和介绍邮文化方面的典型人物,浓墨重彩宣传。201511月的第七届邮文化节期间,制播集邮人物系列,彰显高邮浓烈的邮文化氛围和“东方邮都”的魅力。

此外,节目还不忘高邮抗战历史、美食文化、水文化,节目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色香味俱全,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勤于创新,努力提升传播效果

该节目善于瞄准国内外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发展趋势,不断在节目形态、结构、叙事方法等方面创新努力。

1.素材拍摄精致化

许多节目和专题片在拍摄过程中,能综合利用摄像机、单反相机、无人飞机航拍等器材与手段,画面精致、干净、美丽,表达到位。有时为了一个选题,会投入三五个月的时间进行拍摄,定格最佳的光影效果。2015年,围绕高邮籍评论家陆建华宣传与研究高邮籍作家汪曾祺的故事,节目组制作播出三集专题片《情系汪曾祺》。2016年第3期《视听界》署名文章认为“此片为地方电视台制作文艺专题节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表达方式多样化

节目一方面坚持讲故事的叙事手法,靠镜头语言说话,靠画面讲述故事,努力展现节目的故事性。另一方面,注重导视片花主题词、内容梗概、兴奋点等的创新设计,一档节目一般有两个不同身份的同期声采访、三个以上的悬念安排、四个以上的细节描写,提高了节目的整体呈现效果。根据内容需要,有些节目会以较大篇幅的诗歌、散文赏析,吸引小众收视人群,让观众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去回忆、去感悟。

3.节目包装韵味化

该节目片头将城、湖、人融入水墨元素,自然演绎出定格画面,片尾则以高邮当前最美的自然及人文景点、经典画面为底,常换常新,将节目整体“韵”味有效延伸。

几点建议:

一是要注意选题策划和播出安排上的衔接,力避两集以上的专题片临时停播或被加塞插播,以遵循播出规律和收视习惯。

二是同一主题或相关主题的片子可并联或合并播出,增加节目厚重感。

三是避免生硬说教,优化节目形态,可吸引观众、游客在体验、互动、游戏中参与节目的拍摄制作。

201662日,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扬州收听收看》2016年第12期刊登,作者为该局特约评议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2021 Copyright GYRMT.CN 请用1920*1080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05016021号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