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收听收看评议: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多角度多层次组织纪念抗战胜利报道

2015-08-17    作者:    来源:

收听收看评议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

多角度多层次组织纪念抗战胜利报道

 

高邮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始于去年的首个国家公祭日,目前已形成高潮。纵观该台的报道,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场有组织、有策划、有计划的宣传战役,主题突出,特色明显,本土资源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广电报道的特色得到了彰显。

一、先温后热再高潮,报道有计划有策划

早在去年下半年,该台在思考和谋划如何组织开展这一全球嘱目、各媒体参与的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时,就确立了立足本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多角度多层次组织报道的思路,并形成经过策划的计划,分步实施。

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确立为纵跨20142015两年的战役性主题宣传报道,时间为201412月至20159月底。宣传报道力度、密度上,讲究和体现先预热、后升温、最后达到高潮。系列报道《古城烽火》于20149月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推出,分别讲述了高邮地区民众自发的抗日武装陈文部队如何由小变大最终成为扬州地区“最有影响”游击队的故事,介绍了抗战时期高邮地区党的活动和根据地开辟,重温高邮境内最大的伏击战役――三垛河口伏击战,回顾新四军抗日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的战况、历史地位和设立高邮战役纪念馆的现实意义。该系列报道四集,运用了大量的党史、军史和影视资料,采访了健在的抗日新四军老战士肖峰、甄为民、邢继刚、顾立锦等,请地方党史研究专家刘春龙介绍史实和故事。该组系列报道的播出,勾勒出高邮抗战的主线条,勾起人们对抗战胜利的回忆、了解和探寻,为2015年的主题报道开了个好头。

2015年,有关纪念抗战的宣传报道依次展开,密度渐次加大,形式开始多样。电视新闻节目利用3月份开设的“古城记者行”和4月份开设的“名人谈名城”两栏目,介绍发生在高邮古城街巷、与高邮古建筑有关的抗日故事,及时报道上上下下关注高邮战役、参观高邮战役纪念馆以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各类活动。5月中旬在社教专题节目《印象秦邮》中组织系列报道《我与抗战的故事》,采访高邮市内外在高邮地区参与或目睹抗日战争的军民,采访那些记录、宣传抗战史实和故事的人们,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讲述抗战故事,还原高邮地区的抗战历史。至7月底,该系列报道已播出《烽火岁月杨家坞》《“红小鬼”顾立锦》《血泪寡妇圩》《革命伉俪的抗战历史》《我是一个战士》《难忘的岁月》等六个专题片。81起,与扬州广电总台、周边县市台、相关网站、广电报社等媒体联合组织为期一个月的“重走抗战烽火路”活动,开展《重走抗战烽火路》连续报道。83,在电视新闻节目组织《致敬抗战老兵》系列报道,联合中小学生、团员青年、自愿者等,寻访、慰问高邮地区抗战英雄和健在的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英勇故事,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30首抗战歌曲也于7月中旬展播,相关体裁的影视节目陆续播出。至此,该台的抗战宣传报道形成动态报道与专题报道相结合格局,呈现多节目参与、多形式展示、多层次发力、广播电视联动态势,整个宣传报道由启动经热身已至高潮,浓烈的宣传报道氛围形成。

二、挖掘独特资源,报道有看点有深度

高邮战役是新四军组织的对日最后一战,高邮建有高邮战役纪念馆。三垛河口伏击战是高邮境内最大的伏击战役,同名连环画册曾在六七十年代风行。该台特别注意挖掘和利用高邮这一独特的抗战资源,展开宣传报道。利用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参观纪念馆、扬州市在高邮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仪式,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百科部原副部长支绍曾少将好评纪念馆的保存和利用,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弘强参观纪念馆,组织“重走抗战烽火路”活动等事件节点,通过讲述、展现等形式介绍高邮战役、日寇向新四军投降仪式及其纪念馆,让人回顾侵华日军暴行、全民族抗争、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在《我与抗战的故事》中,“老高邮”孙世琪讲述的新四军打高邮及进驻在他家的故事,栩栩如生;高邮版“顺溜”“红小鬼”顾立锦多次送情报、冒险救首长、智谋缴获战利品、深得粟裕司令赞赏故事,三垛河伏击战亲历者肖峰凭着“怕死,还算什么战士”胆量、几番死里逃生故事,生动展现了机智勇敢、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抗日战士形象;朱熙元、戎经亚通过讲述创作连环画《三垛河伏击战》背后的故事,告诉后人要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切不可“戏说”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与抗战的故事》系列专题片文字的写作,在遵循史实基础上,既有饱含激情的高歌颂扬,还有富含哲理的冷静思考。

三、彰显广电特色,报道既贴近又感人

在纪念抗战胜利的宣传报道中,该台注意运用多种广播电视表现手法,解决回顾历史容易枯燥、空洞说教、难贴近观众等问题,努力提高报道的贴近性、生动性、说服力和可视听性。一是注重记者、主持人及组织志愿者等受众代表的现场走访,设法让观众身临其境;二是多请亲历者、史志工作者、解说员讲述、描述和讲解,组织问答、对话,以架起历史与现实对话交流的桥梁;三是借助图片、影视资料,勾勒历史现场,重构时空;四是尽可能多的采访抗战亲历老人,大量采用同期声,抢救性挖掘、展示这段绝不可忘却的历史;五是每一个栏目、系列报道都精心制作片花,以激发受众收听收看、连续收听收看和即时思考。特别是其中的《我与抗战的故事》《致敬抗战老兵》报道,因较充分的运用了电视表现手段,每个单篇稿片都爆发出一个甚至多个亮点,很能打动、感动观众。                                             (本台收听收看评议员)

(注: 此稿已由2015811印发的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扬州收听收看》专刊2015年第15期刊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2021 Copyright GYRMT.CN 请用1920*1080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05016021号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