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身边的感动”征文选登:编辑部里的镜像

2011-12-22    作者:    来源:

编辑部里的镜像

广播节目中心  徐逸

 

我来广播编辑部工作已经一年时间了。在这里,我由一个门外汉逐渐的学会了新闻采访编辑。在这里,我见证了广播人的勤奋努力。在这里,我的眼睛就像一台相机,捕捉了许多精彩感动瞬间,一个个镜头在脑海深处冲印,珍藏成了一本无形的相册。

今天,泡一壶清茶,缓缓展开相册,一帧帧察看,细细回味这些发生在我们广播编辑部里的、我身边的、一直令我不忘的感动。

照片一:

时间:2011314日晚

地点:电台主任办公室

人物定格:张晓萍主任低头伏在桌前

照片旁白:这是315消费者维权户外直播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的我路过主任办公室时,却发现灯依旧亮着。推门走进一看,张主任正对直播活动文稿进行着最后的检查。我惊讶的问道:“主任,你怎么还没回家吃饭?”张主任说:“没事,我不饿!明天是个大活动,是电台展示形象的好机会,不能出一点差错!”是的,只要接到通知搞活动,张主任一般都是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提前做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以及台领导下达的任务。在我的脑海中,还是这位张主任,《行风热线》直播室外,经常弯着身子打扫走廊。她是主任,发现地面不整洁时,完全可以叫我们这些下属去打扫,而张主任是打心眼里把电台当作家,呵护着电台每一位同志。工作之余,我们有时会在办公室讨论,主任好像又瘦了,主任好像最近脸色不好。在我们眼里,张主任可谓是把整颗心都扑在了电台工作上,兢兢业业。

的确,由于时代的发展,电台逐渐处于劣势,但是电台上至领导下至所有同事却没有放弃,仍旧负责地“守土”,依旧把广播电台的一项项普通的工作尽量做到最好。每次的户外直播时,为了节目安全播出,李军同志得在闷热的直播车里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把好电话参与直播听众的入关口,一刻不放松、一刻也不闲。值机员徐建、李磊、谢志勇不仅提前调试好机器,更要在现场做好机器维护、导播和“保安”。

照片二:

时间:2011213日早

地点:电台录播间

人物定格:张辉副主任

照片旁白:我的创优稿件经过修改终于定稿,要录制成音频送去参评。那天,辉主任做完直播节目后,我向他说明情况,打算预约下午录制。当时,他却要求马上开工,说多留点时间防止录制后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录制过程中,他要求我一直在旁边,防止录制出错。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创优作品的制作。我明显感觉到,他比我还在意,用高度的责任感帮我录制,教我技术性处理好采访录音,以达到他认为的最完美状态,能够为我创优出上一份力。

电台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每次遇到文稿、节目创优能为电台增加荣誉的时候,大家都是毫不放松,跃跃欲试。为了创优,周扬同志多方联系找准采访对象,不断吸取他人的意见建议,一段时间内都在起早贪黑的录制,发现一点瑕疵甚至会不厌其烦的重新录制,为的就是能为电台多增加一些闪光点。

照片三:

时间:2011421日早

地点:流动直播车上

人物定格:主任助理祝丽目不转睛的紧盯“信号”电脑

照片旁白:在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双黄鸭蛋节暨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活动之后,“秀美邮城一日游”活动也启动了。电台负责这一活动的随行解说。由于没有成套的广播直播设备,祝助理在客车上抱着一台手提电脑,眼盯行进路线和景点,手握鼠标输入,向电台直播室传播现场信号,协助和配合主持人根据活动进程进行解说,担当“信号指挥”。只有等到参观代表下车参观时,祝助理才能松开鼠标,长呼一口气,喝上一口水。她笑着跟我说,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些经验的积累,下次工作时就能将工作做到更好一些,让广电台的形象呈现的更加完美。

当天,负责现场采访的胡丹丹同志,活动车刚一停稳,她便去瞄准采访对象,及时沟通,准确录制与被采访对象对话交流,及时发送回编辑部,为当日的现场直播和新闻节目添彩。在直播室负责主持的徐鹰同志,一个上午接近三个多小时的主持,她基本没有得到休息,上午的活动暂告一段落时,她的嗓子都哑得说不出话来,却坚持要求继续主持下午的直播节目。

照片四:

时间:2011112日中午

地点:电台主任办公室

人物定格:杨晓泉老师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

照片旁白:“两会”期间,为了使广大听众及时了解会议动态,电台特意增加了一档《午间新闻》。这样一来,也大大增加了杨老师的工作量。为了新闻的及时传播,杨老师费劲心思按照新闻价值、重要程度及“软硬搭配”等新闻节目的编排规则,进行节目编辑,确保播出无误。这期间,有时我于下午时分去办公室送交稿件时,却发现杨老师还呆在办公室编稿,或者才推车回家,而这时早已过了吃饭点。杨老师总会提醒我,记者采写稿件一定要把握好新闻的准确性,用真实生动的事实和场景客观地将新闻事件呈现给听众。而编辑,更要把好关,不能出丝毫纰漏。在新闻采编播一条龙作业中,播音员陆爱秋同志一旦在播音制作过程中发现我们采写稿件的字词上的疑点,或者是录音片段不够确定时,都会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核对,把好新闻节目准确优质播出的最后一道关口。

照片五:

时间:经常

地点:三楼《行风热线》直播室

人物定格:林波老师

照片旁白:她是位年近五十的主持人,每周主持两档《行风政风热线》直播节目。这个节目不仅要求主持人有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求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现场驾驭能力。林波老师用她特有的主持风格使这一节目做成了电台的一个王牌节目之一。在林老师的指导下,年轻的杜志强、周蓓蓓两同志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因为节目需要,杜志强同志有时配合林老师连夜编写节目直播文案,周蓓蓓同志有时一天要接听并向直播间传递几十个听众的投诉电话,还要保证当天新闻的编写。

新节目改版后,圣宇同志、于同志作为节目的主持人,一个人要负责一档节目的资料查找,节目的录制,可谓煞费苦心。

说实在的,这一个个镜像记录的可能都算不上大事。就是这一件件小事,我觉得它也小中见大,特别是其中的一种精神,已着实让我感动,深深抵达并且印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其实,在我们广播编辑部这个二十余人的团体里,令我感动、记录在脑海的镜头远不止以上这些。每每打开并回忆起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镜像,我不由得心中萌发向先进优秀学习看齐的志向。

在这个团队中,我们经常不约而同的说道:“在这个团队中,我们真幸福!”。身处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广电大家庭,是我的福气。为这个集体争光,自然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是广播编辑部、广电台的一分子,我还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努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2025 Copyright GYRMT.CN 请用1920*1080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05016021号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