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2 作者: 来源:
榜样的力量
――记八桥镇广电站站长 姚富华
八桥站 袁 峰
5月20日上午,作为我市农村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先行试点单位之一的八桥镇,在广大有线电视用户的翘首期盼中拉开了全镇整转的大幕!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八桥广电人在站长姚富华的带领下,战高温、抗雷击,走千家、跑万户,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字电视整转工作中。经过艰苦努力,9月底,全镇共整转用户4826户,整转率达市台下达任务的99%。
这么大的工作量、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快的速度,连4名女同志在内仅有8人的八桥镇广电站,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不易!市广电台台长王俊坤来慰问时不无感慨地说,八桥站这么少的人,取得这样的成绩不简单!
其实,这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全体八桥广电人的艰辛付出,更倾注了站长姚富华的大量心血!正是这个当家人,充分施展领导才能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用他的言行举止率先垂范,在八桥广电站树起了一面旗帜。
树榜样,做表率,整转中的“拼命三郎”
“整转工作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这是姚富华站长每天晨会和职工们必上的一堂政治课。
他说,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靠我们的苦干实干!他在会上公开承诺,整转工作中,大家向我看齐,对我监督!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姚富华同志家住高邮,整转三个多月来,他几乎很少回家,有时偶尔晚上整转结束后回家,第二天清晨他也是第一个来到单位,早早地将当天要整转的地点、工作任务、人员分工合理安排到位。在整转现场,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头宣传整转优惠政策,带头安装调试机顶盒。在分片分组整转任务时,他总是将最难啃的钉字户留给自己带的小组。在晚上集中整转期间,他带领的整转小组,经常是最后一个收工,有时一直忙到深夜近11点钟,几乎每天都是整转最多的组。记得一次,到金星马棚组整转时,当天傍晚5点多钟,下着雷阵雨,正当大家犹豫不定是否下村整转时,刚刚从政府开完会议的姚富华回来后,他二话没说,带头穿上雨衣,骑上摩托车,向整转地点奔走。也许是老天爷故意考验我们的意志,此时的雨越下越大,天空中电闪雨鸣,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阻止姚富华站长带领大家整转的热情。也正是由于被我们广电人的这种不怕苦不言累的精神所感动,马棚组38户有线电视用户除四户常年在一时无法联系外,其余34户当晚全部整转到位,当天整转率就达92%以上。
动脑筋,想办法,整转工作中的“智多星”
“数字电视整转能否成功、整转率高不高,它直接关系到八桥广电事业的兴衰成败”,姚富华同志常常这样对我们说。从数字电视整转第一天起,姚富华同志就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吃过一顿安稳饭。他脑海中每天都在思考着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刚开始整转时,他将全站人员分成三个整转小组,分别到各责任区进行拉网式的上门整转,每个小组每天整转都达30多户,全站每天以100户的速度快速向前推进。短短20天时间,八桥站的数字电视整转用户就达2000多户,整转率超过了50%,整转进度在全市乡镇站名列第三。面对暂时的领先,姚富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自我加压,向着更高的目标定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事件出现了,各小组的整转进度全慢了下来,有的同志甚至出现了悲观情绪。分析原因,原来三个小组,各自为阵,单枪匹马,形成不了合力,先前好做工作的用户已全部整转到位,动员剩下的用户整转就要费力多了。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姚富华同志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三个整转小组各自为阵调整为抱团作战,并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作用,逐村逐组逐户进行过堂。此举收效明显,率先过堂的陈堡村,经过三个小组的齐心协力,整转率一下子提高到了93%。接下来的金沟村整转率达91%、张余村整转率达94%,所有集中过堂的村个个都捷报频传,大家干劲十足,斗志昂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在全站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到9月底,八桥镇共整转数字电视用户4826户,整转率达 99%。圆满完成了市台下达的数字电视整转任务。
舍小家,顾大家,整转期间以站为家
家是温馨的港湾!谁不想每天下班后和家人在一起吃吃饭唠叨家常呢?尤其在当今的社会,为了工作舍小家顾大家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整转三个多月,他几乎没有回过家。他上高三的女儿经常对她妈妈抱怨说,爸爸为了工作家都不要了。整转期间,大家都是起早带晚,没有一个休息日,工作十分辛苦。为了让大家晚上好好休息,单位所有的晚上值班,姚富华站长一个人全都包揽了。然而,整转期间的晚上值班,报修电话特别多,许多用户因不熟悉使用机顶盒,晚上十一二点钟打电话来咨询是常事,甚至有的人态度还很不好。每次接到电话,他都认真耐心的讲解,直到用户弄懂为止。姚富华平时的用餐都在政府食堂代伙,可是在整转期间每天晚上都工作到九十点,吃不到晚饭那是家常便饭。姚站长有个工作习惯,每天晚上整转结束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办公桌前整理收集当天的用户档案,核对当晚发放机顶盒的使用情况,这一忙,又是个把钟头。有几次,当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他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于是,就泡上一碗方便面对付。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从家中拿出一万元现金借给单位职工,帮助职工解决为用户垫资的燃眉之急,从而使那些经济上暂时困难的电视用户也能如愿地看上数字电视节目。